對談人/媽很想聊 Cynthia、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培訓師 馬毓鴻
為何孩子會有現在的個性?我們的情緒反應、與世界的互動模式,又是何時開始形成?答案就是 0-3 歲,人格發展的關鍵起點。在這階段,孩子每一次體驗、每一次被回應,都在建構看待自己與世界的基礎。這次《媽很想聊》Podcast 邀請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0–3 歲培訓師——馬毓鴻老師,一起從蒙特斯梭利視角,探索成人如何成為孩子生命中的養分。
(Photo by MART PRODUCTION on Pexels)
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培訓師 /
滿兒圓蒙特梭利 0-12 歲學校創辦人 馬毓鴻老師
馬毓鴻老師為國際蒙特梭利協會(AMI)0-3 歲與 3-6 歲認證合格教師、6-12 歲課程在訓中、12-18 歲青少年教師,於 2003 年創立滿兒圓幼兒園,而後成立托嬰中心及小學部,除了推廣蒙特梭利理念及教學之外,亦致力於特殊兒童融合服務、親子與家庭教育、蒙特梭利教師培力工作坊。
滿兒圓蒙特梭利團體實驗教育:https://reurl.cc/VMQngR
人格發展如樹,只能滋養無法塑形
人格到底是什麼?對於這題,馬老師認為,「人是個體,格在說文解字中,就是一棵樹自然生長,往不同方向發展的過程。」也就是說,人格是孩子由內而外、順應自然節奏建構的產物,只能給予養分,無法被外力強行「掰直」。
她提到,每個孩子都帶著與生俱來的氣質,無法改變,成人卻可以透過後天影響,提供充滿養分的環境。然而,這份影響從何開始?
馬老師認為需回歸成人本身。她分享,曾遇過一位開朗外向的母親,為寶寶天生謹慎的氣質感到焦慮。但透過學習,這位母親意識到,該調整的是自己的期待。這也引導出成人最重要的功課——自我覺察。馬老師提醒:「唯有開始思考『我為何選擇這樣回應』,意識到自己可以能有不同選擇,才會開始調整。」
人格是孩子由內而外、順應自然節奏建構的產物,只能給予養分,無法被外力強行「掰直」。
(Photo By Tatiana Syrikova on Pexels)
為何是 0-3 歲?建立看待自己的第一份信念
「人格這件事很奇妙,不是孩子突然學會說話以後,人格就迅速生長出來。而是一出生,它就在發展的路上了。」馬老師指出,0-3 歲之所以關鍵,是因為它奠定了孩子「如何看待自己」的核心信念。
她舉例,當一個七、八個月大的嬰兒學會爬行時,會不斷嘗試探索世界。「如果成人常制止,說這個不行碰、那裡不能去,很危險,孩子接受到制止的訊息,探索欲就會下降。」馬老師說,從腦科學來看,此階段大腦神經元連結蓬勃發展,因此無論認知或情感,都需要豐富的經驗來強化。
因此,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 0-3 歲課程,會將人格拆成動作、語言、認知、社交及意志,針對不同面向進行教學。「就好像一棵樹由許多樹枝組成,最終這些枝條成為了他自己。」她分享,當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對環境產生貢獻,與世界連結、與人發展關係,成人就能從他們身上看見一個整體。
不是孩子突然學會說話以後,人格就迅速生長出來。而是一出生,它就在發展的路上了。
(Photo By Kaboompics.com on Pexels)
滋養自己的土壤,才能給予孩子養分
至於灌溉孩子的第一步是什麼?馬老師認為,成人須先把自己這片土壤滋養好,因為人無法給出「自己沒有」的東西。她比喻,隨著孩子從需要生理服務的嬰兒,成長為需要精神支持的幼兒、青少年時,成人的角色也將從僕人轉變為合作夥伴。而成人提供的環境支持,受整個家庭,乃至整個社會影響。因此,成人其實比孩子更需要教育。
馬老師也呼籲成人反思:「我們為什麼那麼想要控制孩子?或那麼想去控制一段關係?」她表示,這出自於成人不信任孩子、不信任自己,也不相信孩子犯錯時,自己有足夠能力陪他面對。很大程度反映出成人對自身的人生態度。
因此,蒙特梭利 0-3 歲的培訓課核心,不只圍繞孩子的「人格發展」,更涵蓋成人本身。馬老師指出,現今蒙特梭利培訓師散布全球,透過定期聚會,交流科學研究、當代家庭生活樣貌,也能深入探討某些理論是否合時宜。
她舉例,像以前的《兒童神經醫學》,多從神經、心理、醫學和教育學角度出發,現更名《人格發展基礎手冊》,延伸探討了情感依戀、腦神經科學等面向,以服務當代家庭及教育現況,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科學觀點。
最後,馬老師提醒家長,每人都有做選擇的可能。無論是否遵循特定教育理念,「任何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的教養方式,就算不是蒙特梭利教育、沒有昂貴教具,只要能支持孩子發展,就是一種好的教育理念。」
文字編輯/詹玟諭
本文整理自【想聊 EP.166 新手父母必修課:從蒙特梭利看 0–3 歲人格發展關鍵 feat. 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培訓師 馬毓鴻】,歡迎前往收聽更多精彩內容!